版權聲明:未經同意,請勿複製本站圖文。

 Copyright:All rights reserved.

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

鏡頭評測 Zeiss MTF 圖表的閱讀與意義




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

MTF (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)是現今評比鏡頭性能的普遍方法,
但由於圖表化的資訊並沒有明確的說明,圖例也是只單介紹線條名稱;
而這些線條之中所代表的意涵...,總是讓人是有一種霧裡看花的缺憾。


不幸的是,各廠發表新鏡時也都會強調其 MTF 如何如何的優秀...,
但也僅止於此,沒有詳細解釋;更缺乏圖文並列的說明。
當然也有不少店家銷售鏡頭時,也引用 MTF 數據以為推薦根據;
或者,網路上用家討論鏡頭表現時,MTF 數據的篇幅也不算少。

有鑑於此,本文就個人所瞭解及理解,來談談 MTF 圖表的閱讀與意義...;
若有不足或謬誤,也希望各位攝影朋友先進可以不吝指正。

一、前言:
當按下快門,光線透過鏡頭在底片或感光元件的平面上(本文以 135 片幅:大小為 36*24mm),
重新構成並『還原』成眼睛所見影像(照片),其中包含了複雜的色彩、形態、材質及層次...;
而一個優秀的鏡頭,應是忠實且完整的重現影像;但達到什麼標準才算是一個『優秀』的鏡頭?
在過去,對於鏡頭的表現只能依賴光學上透鏡像差理論(aberration theory)來推測,
而 1990s 以後,Zeiss 的 MTF 可以輕易的以電腦運算出可靠的數據,並客觀的評價一個鏡頭的表現。

二、解像力(Resolving Power):
或譯成解析力,任何影像都可以想像成是由許多細小、明暗不同的細線,『組合交織』而成,
而在這複雜的色階之中,最極端的明暗部分即可視為純白色與純黑色;
於是,選取黑白相間的線條來測試鏡頭,而這黑白線條也正是最基本的對比(Contrast)元素;
而鏡頭對於各種粗細不同黑白線條的原還能力,便可相當程度的表現出其解像力及對比。

高解像力在高對比或印刷物品具有非常良好的表現;
但對於一般的攝影卻不見得相對重要,因為一般的被攝物體,
大多是由無數的材質、階調(明暗之間的層次變化)、角度所組成...。

理論上,鏡頭若能重現愈細微的部分,就代表著鏡頭的解像力愈好;
但是實際上卻不全然是如此...;因為人類的眼睛無法分辨出太過細小的物件,
人類眼睛的辨識極限約為:視野中心清楚範圍內,每一毫米中十條黑白相間線條;
即為常見的 10 lp/mm (10 line pairs per milimeter)。

因此,Zeiss 訂定鏡頭測試為 10、20、40 lp/mm 三種空間頻率(線條密集程度);
理由為一般照片大小為 5x7 inches ,也就是底片 36*24mm 大約放大五倍
若是有更大倍率的放像,應該也是用在觀看者距離較遠的情況下;如廣告看板。
於是,也就沒有需要測試高達 50 lp/mm 的解像力。

所以在閱讀 MTF 時,10 lp/mm 是最重要的資訊;
10 lp/mm 數據可代表一般情況下(照片大小 5x7 inches 以內),照片的整體對比及解析。
40 lp/mm 數據則代表高細節及高品質的可放大能力,細節愈佳代表解像力愈好。

三、對比(Contrast):
對比或譯為反差,意指兩個黑白物體之間是否能明確的區分,
人類眼睛閱讀書信時,大約只需 20% 的對比即可辨識;
整體來說,10 lp/mm 數據愈高則代表對比愈高。

但是,高對比(Contrast)並不等同於高銳利(Sharpness),
高銳利是指在表現高解析的同時,也還能保有可接受的對比(10 lp/mm MTF 值>0.6 );
故某個程度上反而可以視為:高銳利約等同於高對比。
所以,適當表現一個物體的兩個重要因子為:Resolution 和 Sharpness。
詳細請繼續以下說明...。

四、高對比、高解析:
然而一個鏡頭是高對比或是高解析,應如何判斷...?
高解析鏡頭:指在表現高細節(40 lp/mm MTF 值 >0.4 )之餘,
也能同時表現可接受的對比(10 lp/mm MTF 值 >0.6 )。
高對比鏡頭:則是只注重在對比的高分表現(10、20 lp/mm),
即使是 40 lp/mm 分辨率幾近於零。

如下圖,有 A、B、C 三條線,分別代表不同特性的鏡頭,
A:曲線平滑下降,尤其 40 lp/mm 數值仍在 0.4 以上;是解析力與對比皆優異的鏡頭。
B:曲線急遽下降,且下降甚低,但 10 lp/mm 數值優異;是高對比但低解析力的鏡頭。
C:曲線急遽下降,但到了 40 lp/mm 仍保有比 B 略高的表現;也是高對比的鏡頭之一類。




五、對比的再現性(Contrast Reproduction):
Only Zeiss 一書中,特別提到『 Contrast Reproduction 』,
大異於一般對 Contrast 的解釋,個人認為這裡『 Contrast Reproduction 』乃指『 階調 』;
特別說明如下:完美的照片,應當包含如現場相同的影像對比...;
其中不只要有純白及純黑的表現,
更要有在黑白之間色彩的連續層次,而這中間調可以表現與還原出來的階層數量;
就是對比的再現性(Contrast Reproduction)所要表達的意涵,
這點和解像力(Resolving Power)是完全不同的。

六、MTF(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)的測試目標:
MTF 以黑白相間的線條,更精準的說...應是細小的黑色矩形排列在白色背景中;
在想法上,是以密集而細小的矩形來組成影像;
或者說,影像可以視為由各種不同的矩形和對比強度(Amplitude or Contrast)緊密結合而成。
而 MTF 數值就是測量鏡頭在焦內範圍,對於不同的黑白色矩形的辨識率;
或更精準的說:
鏡頭在各種不同空間頻率之下(Spatial Frequencies 或 line pairs per milimeter)對比的減損程度。
MTF 數值雖然是經由純黑和純白的線條測試所得;
但是 MTF 百分比不只適用於黑白線的分辨率,對其它如深灰與淺灰色也等同適用。

七、MTF 圖表的意義:
首先,表頭 f-number K=2.8 表示測試光圈值;以 Zeiss 規格,會測試最大光圈與縮小二級的光圈;
因為理論上,最大光圈通常不佳;而縮二級後便可達鏡頭的最佳解析能力。
若是特殊鏡頭如微距鏡,則會另外測出最佳解析放大倍率(拍攝距離)及拍攝光圈,如文未諸附圖。

MTF 是以二維圖表方式呈現,縱軸代表對於線條的分辨率;如(圖二)。
分辨率以百分數閱讀如:1 代表 100%,0.8 代表 80%;
評定上一般以 MTF 10 lp/mm 數值為主:
<0.3:poor(劣), > 0.5:sufficient(良),> 0.7:good(優),> 0.9:superior(優異)。
而至於 MTF 40 lp/mm 數值:則以 > 0.3(良),> 0.4 即為(優),> 0.5 (優異)。

而橫軸代表鏡頭由中心點到邊緣的距離,也就是鏡片成像圈的半徑長度;如(圖二)。
因 135 片幅為 36*24mm,以畢氏定理再除以二,得長度約為 21mm;如(圖一)。

再以鏡頭中心做發散狀線條稱為 Sagittal;另以同心圓狀線條稱為 Tangential;
來測量鏡頭的 MTF 值,可以想像成影像如同兩個不同方向的細線交織而成;如(圖一)。
而在 MTF 圖表上便以實線(Sagittal)和虛線(Tangential)來代表其數據,如(圖二)。

而實線與虛線通常無法結合,這代表了光學上的缺陷或瓶頸,如像散(Astigmatism );
也就是意謂著某一方向的影像較另一個方向模糊...,而導致影像某些方向或角度有不連續的情況;
通常成像中央區不會有此問題,大多發生在影像邊緣,會導致最後成像品質些微下降;
如散景暈開的不夠勻滑(即散景呈現不連續或斷裂現象)、
或者位於邊緣的焦內影像不夠紮實(或有人說焦內成像偏軟)、
甚至,如果在橫軸 15mm 之後若實虛線分離過大,會造成細小圓點呈現不同程度的橢圓狀。

實線與虛線應在縱軸(即1 lp/mm)時是相交的,若不相交則代表鏡頭組裝不良,造成光軸不正。
在 MTF 圖表可看到三對實虛曲線斜跨,可說明鏡頭中央成像品質較優,而愈邊緣則漸次下降;
三組分佈為上(10 lp/mm)、中(20 lp/mm)、下(40 lp/mm)三組;如(圖二)。

10 lp/mm 的數據可代表鏡頭的對比(反差)。
40 lp/mm 的數據則代表鏡頭解像力(解析力)。
而 20 lp/mm 則扮演重要分野角色...,
若是10 lp/mm、20 lp/mm 比較接近,而遠離 40 lp/mm 則代表鏡頭著重在高對比(高反差)。
反之20 lp/mm、40 lp/mm 比較接近,而遠離 10 lp/mm 則代表鏡頭著重在高解析。

(圖一)

(圖二)

八、變形、歪曲收差(Distortion):
在 MTF 圖表中,有一張關於變形程度的數據,有分為正、負的兩種測試結果;
其數值之閱讀也是以百分數解讀,如:V=1.0 代表原物體與成像之間,變形百分之一。
其正值則代表:枕狀變形(意即:若拍攝正方形物,則變形後四邊將向內凹陷而成枕狀)。
其負值則代表:桶狀變形(意即:若拍攝正方形物,則變形後四邊將向外突出而成橡木桶狀)。
一般來說,若變形控制在 2% 以內,即代表為優秀。



九、周邊光量(Illumination of the field):
MTF 圖表之一:Relative Illuminance,周邊光量低下率;表示邊緣失光程度,
緃軸代表損失多少 EV 值,橫軸代表鏡頭由中心點到邊緣的距離;
例:數值 0.8 代表正常曝光若為 1EV 時,而該位置僅得 0.8EV 之曝光值。
依 Zeiss 規格,測試最大光圈(實線)及縮小二級光圈(虛線)數值;
通常大光圈鏡頭難免會有周邊光量下降的現象,但只要光圈微縮即可改善。



十、個人結語:
MTF 並不能全然評斷鏡頭的表現與好壞,另有其它許多因素;諸如,
鍍膜的好壞與否也會造成耀光或鏡間反射的現像;導致對比降低(耀光),或影像模糊(鏡間反射);
還有,光學問題:Diffraction(衍射)、Spherical aberration(球面像差)、
Chromotic aberration(色差)、Comatic Aberration(彗差)、Astigmatism(像散)...等;
都會影響一個鏡頭的表現,而 MTF 數值只能得知鏡頭表現的結果,並無法得知影響分數的原因...。

更者,拍攝並不是全然冷硬的機械或數值,而應是一種人文的、感受的、意境的傳達。
每個鏡頭或許分數有高有低,但不可否認的...每個鏡頭都有不同的調性,
或者說每個鏡頭各有不同的魅力,即便是對相同的場景也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...;
不全然是看 MTF 數值所得以窺見的。

以上文章內容,乃就個人所瞭解及理解,來淺釋 MTF 圖表的閱讀與意義...;
若有不足或謬誤,也希望各位攝影朋友先進可以不吝指正。


十一、MTF 圖表參考:
1-1 Contax T* Tessar 45/2.8 @ F2.8。



1-2 Contax T* Tessar 45/2.8 @ F5.6。



1-3 Contax T* Tessar 45/2.8 周邊光量低下率,緃軸代表損失多少 EV 值。



1-3 Contax T* Tessar 45/2.8 變形程度,緃軸代表相較於被攝物體,變形多少百分比。



2-1 Contax T* M-Planar 60/2.8 @ F2.8 & 無限遠對焦。



2-2 Contax T* M-Planar 60/2.8 @ F5.6 & 無限遠對焦。



2-3 Contax T* M-Planar 60/2.8 @ F2.8 & 放大率在 1:10。



2-4 Contax T* M-Planar 60/2.8 @ F5.6 & 放大率在 1:10。



2-5 Contax T* M-Planar 60/2.8 @ F5.6 & 放大率在 1:1。



2-6 Contax T* M-Planar 60/2.8 @ F5.6 & 放大率在 1:2。



2-7 Contax T* M-Planar 60/2.8 周邊光量低下率,緃軸代表損失多少 EV 值。



2-8 Contax T* M-Planar 60/2.8 變形程度,緃軸代表相較於被攝物體,變形多少百分比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下您的迴響或建議(Add Your Comments):
您好,為了方便於回文時的對話,請儘量勿以匿名留言,
若您有 Google 帳號,請直接以帳號留言即可,
若無,則請點選『名稱/網址』輸入後留言。